开源社区背后的故事 OpenStack在中国加速奔跑

开源社区背后的故事 OpenStack在中国加速奔跑

来源:BOT    更新时间:2019-05-24 10:28:41    编辑:IDC圈    浏览:575

61亿美元,这是2018年OpenStack的商业市场规模(IDC数据),增速喜人且足够亮眼。自2010年面世以来,OpenStack已成为最受关注的开源技术之一,在中国市场更是推动了云计算产业的高速发展,而在这背后,OpenStack基金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3月底,成立7年的OpenStack基金会首次来到国内与媒体见面,为大家介绍了最新的项目进展、OpenStack Infrastructure开源基础设施,以及OpenStack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作为第一个开源的云技术项目,聚光灯下的OpenStack一路走来受到了成千上万家云计算公司的追捧,并且在中国的私有云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以AWS、Azure、GCP等CSP为代表的企业以自研的方式探索出了另一条路,加之Kubernetes等技术理念的兴起,一些人开始觉得OpenStack不是那么必要了。对于这一论调,曾创建Rackspace、OpenStack基金会创始人兼CEO Jonathan Bryce并不认同:“这不是我自己的评判,而是用数据说话。”

开源社区背后的故事 OpenStack在中国加速奔跑

OpenStack基金会创始人兼CEO Jonathan Bryce、OpenStack资深社区经理Claire Massey、OpenStack基金会中国社区经理李昊阳

“去年OpenStack的代码修改次数达到了7万次,全球达到这个数量级的修改规模的只有三个项目:Linux Kernel、Chromium和OpenStack。作为全球最大的三个(开源)项目之一, OpenStack已存在了十年之久。过去,用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且现在用户规模也是很大,未来还会继续增加,基于这些统计数字,OpenStack依然还是很活跃很热门的。”Jonathan Bryce说。

“不协作 勿宁死”

一直以来,OpenStack基金会都在致力于发展、壮大、使用和贡献开源云计算项目,积极支持全球性的社区,实现各开源云计算平台之间的协作。通过制订、发布一系列协调的工具和流程,以及市场营销和培训活动等形式,OpenStack以中立者的身份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开源社区云计算项目的进展,推进着全球各地社区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当然,任何一个社区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的支持者,OpenStack也不例外,来自中国的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腾讯云、EasyStack、九州云等企业都是OpenStack的重要贡献者之一。目前,OpenStack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已拥有近10.5万名社区成员,这些会员来自187个国家或地区,数百家公司。全球主要国家在OpenStack社区中从事开发工作的开发者,中国的开发者数量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不协作,勿宁死”,这是开源领域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了确保做到这一点,OpenStack基金会提出了“4个开放准则”:开源的软件及许可、开放式的软件设计、开放式的开发流程、开放式的社区。2017年底,基金会将开放策略扩展到了覆盖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开源基础设施层面,即OpenStack Infrastructure,这也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边缘计算、容器架构、持续集成/持续开发(CI/CD)这些新兴技术或理念的重要载体。

在Jonathan Bryce看来,促进开源基础设施的发展离不开“四步走策略”。第一步,确定用户的核心使用案例;第二步,确保所有社区都能参与进来,即跨社区协作,集中资源重点开发核心实例,协调不同的开源项目为之所用;第三步,从项目层面考量哪些可以挑选出来协作,其中又存在着哪些障碍或者差距需要弥补,尝试衍生出新的项目来完善原有的技术缺失;第四步是针对新技术进行测试,以确保该项目是有效且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像Airship、StarlingX、Kata Containers这些项目,都在践行着上述策略。

此外,OpenStack基金会配备了专人负责与Kubernetes有关的上游工作,例如去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组织与Kubernetes领域CSP相关的活动。“Kubernetes和底层的基础设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可以跑在不同的基础设施上。但是,Kubernetes在和底层基础设施进行对接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意味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不同用户、不同使用条件下的体验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在OpenStack和Kubernetes之间实现统一和标准化,可以提供更好的测试环境。”Jonathan Bryce说。

让“试点”成为顶级项目

据了解,在OpenStack云平台上运行的计算核心或CPU规模已达到千万级,像雅虎内部运行的OpenStack云平台服务器内核规模可以达到400万,拥有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也在OpenStack平台上运行着各种物理实验和数据分析及处理工程。同时,在OpenStack项目下(如Cyborg)也有为GPU和FPGA等加速资源提供的通用管理框架,帮助用户在自己的云环境中部署机器学习项目。

目前,OpenStack基金会正在推进的试点项目有四个,第一个是Airship,由AT&T发起,Airship主要描述的是数据中心内部环境,该环境中既有基础设施资源也有应用资源,将这些资源结合在一起可以对整个环境进行自动化配置。在Airship中,也囊括了OpenStack、Kubernetes等开源项目,用户能够以可重复和可声明的方式跨越多个站点部署和管理容器、虚拟机和裸机等基础设施环境,并且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升级和生命周期管理也有一定的价值。

第二个是Kata Containers,由英特尔和音速神童(目前成为蚂蚁金服企业一份子 )共同发起,旨在为容器的工作负载提供隔离和安全运行,Kata Containers可用于轻量级虚拟机的标准实现,占用的内存空间更小,因此启动运行速度更快。目前,百度已正式启用Kata Containers,另有几家中国公司也在对Kata Containers进行测试。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不久结束的 OpenStack 基金会董事会议上,董事们投票批准了 Kata Containers 成为基金会旗下的第一个新的顶级开放基础设施(Open Infrastructure)项目。

第三个是StarlingX,这是一个边缘云计算系统,该项目能够实现多个开源项目的集成,包括Kubernetes、Ceph、Collectd、QEMU等,提供了一个可灵活部署、方便扩展且高度可用的边缘云软件平台,可以采用分布式的方式进行部署。已经有一些公司正式投入使用StarlingX,还有一些公司在进行测试,包括中国联通在内的多家中国公司也有参与其中。

第四个是Zuul,其一个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平台,适合需要针对多个项目和系统进行门控测试驱动开源项目和软件开发的组织。所谓门控测试,是指代码变更只有在通过一系列特定的测试和审查后才会被接纳和采用。通常,持续测试的做法是某个软件开发人员提交了一段代码后,系统会对这段代码按照一定的检测频率或标准进行自动检测,但如果碰巧这位开发人员提交的是一段坏代码或问题代码,就会给整个开发工作带来极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多人同时发的时候。而只要坏代码进入资源库,Zuul就会启动,避免某个人的失误拖累团队的开发进程。

以上的试点项目都是面向整个社区的,开发者可以在社区发布一个初始版本,如果这个项目的效果较为理想,并且得到了OpenStack基金会董事会的批准,就有可能会升级到顶级项目,Kata Containers就是很好的例子。开放社区的开源理念,给了开发者足够大的自由度。

根植于开发者的社区

OpenStack的受关注度有目共睹,但就像Gartner描绘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一样,IT行业并没有经久不衰的事情,走出历史舞台的技术不在少数,那么如何让OpenStack拥有持久的活力呢?技术架构迭代、拓展应用场景、新兴市场培育三者缺一不可。一个例子是,OpenStack组件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被人屡次提及,这多少与云计算行业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有关,基金会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如果大家看一下OpenStack的核心组件开发趋势就会发现,前几年整体的开发态势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把重点更多的放在组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扩展性,以及零宕机为基础的升级。”Jonathan Bryce表示,“我们有个大使用企业是Adobe,他们使用了OpenStack构建云环境,部署的CPU数量超过10万个,这么大的应用环境只有三个人负责管理,以极小的团队管理极大的环境,还可以交付可靠的服务,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总体还是稳定的。”

除了在私有云领域的广泛应用,OpenStack也为全球70多个公有云服务商提供支持,混合云、多云成为了OpenStack的另一大发展方向。“对于OpenStack的用户来说,他们针对特定的工作负载使用私有云的时候,会发现成本比使用公有云便宜70%,而省下来的钱可以投入到其他需要投资的领域。与此同时,公有云又可以为OpenStack的用户提供更快的运行速度和灵敏度,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OpenStack用户来说,他们会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Jonathan Bryce说。

自2012年基金会成立以来,OpenStack峰会随之诞生。随着开源云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广泛,OpenStack基金会决定把OpenStack Summit升级为OpenStack Infrastructure Summit(开源基础设施峰会),该峰会在2019年将举办两场:第一场是4月29日的丹佛峰会,第二场是11月4日的上海峰会(中文网站OpenStack.cn)。峰会活动分为技术研讨会和实践工坊两大类,参会的技术人员会来自50余个国家,丹佛峰会的主题涵盖公私混的云服务、容器基础设施、NFV/边缘计算/5G、HPC/机器学习/AI、CI/CD,并且会有百度、中国移动、arm、暴雪娱乐、Adobe等企业的精彩分享。

开源社区背后的故事 OpenStack在中国加速奔跑

OpenStack Infrastructure Summit将在今年来到上海

至于在上海的峰会,则是为了让全球的开发人员来到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开发人员深入交流。随着OpenStack社区的中国开发者人数攀升至全球第二,中国对于全球社区的参与和贡献程度与日俱增,在基金会的黄金和白金成员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并且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包括银行、金融、能源、制造(如海尔)、国家基础建设(如南方电网、国家电网)等行业。正因如此,今年OpenStack基金会特意将全球性质的峰会搬到了中国。

在中国绽放开源之美

“无论是开发者数量,还是在每一个软件开发周期内,提交的代码修改次数,中国都占了很高的比例,中国市场有很大的潜力,也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开发者。不过由于地域、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有些开发者还没有很好的融入OpenStack社区。希望能够通过中国社区的努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中国社区的开发者和用户与国际社区融合在一起,这是我的使命之一。”OpenStack基金会中国社区经理李昊阳说。去年9月加入基金会的李昊阳是OpenStack中国社区的全职经理,正在筹备建立位于上海的OpenStack中国社区代表处。

从OpenStack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分布来看,中国区可以占到20%-25%的比例,与美国、欧洲的市场占比接近,增速则是最快的,在份额上超过欧美市场可能在未来1-2年就能实现。为此,OpenStack基金会将在中国加大招募新成员的速度和力度,通过黑客马拉松等活动的本土化加深中国开发者参与度,让他们在项目发展早期就开始贡献,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从海外发起再带到中国来。

在李昊阳看来,中国社区有很多潜在的优秀的技术开发者和有影响力的团队,不过由于地域、时间、语言的限制,导致有一些散落在中国各地的开发者或者企业在使用、研发、共享OpenStack的技术时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我今年要做的事情是希望把这些散落在中国各地又没有有效沟通渠道的开发者聚集在一起,使他们可以与国际社区密切交流,及时了解社区的最新活动和资讯。”例如,OpenStack基金会在中国会选择一些城市做系列巡回活动或小型聚会、线下培训,以及借助公众号等形式把各行业的开发者或优秀案例进行传播,通过全球的渠道宣传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分享中国市场的前沿技术,增加中国社区在全球的影响力。

事实上,中国对于OpenStack全球社区的贡献早已不止是代码或软件,而是将更多的用户案例、白皮书、技术指导书等资源回馈到社区。今年年初,中国银联与复旦大学联合建立了基于OpenStack下一代超融合技术的模型,整个模型的原始技术和原始概念均来自复旦大学和中国银联。“为此,他们还写了一份白皮书,我们正在和社区合作翻译成英文,推广到全球的社区,这也是我今年的工作重点。”李昊阳说。除此之外,来自中国企业的开发者也逐渐成长为全球社区重要的技术领导者,像OpenStack董事会成员郭长波(EasyStack)、StarlingX项目技术委员会委员、技术引导制定方/技术评审黄舒泉(九州云)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如今,中国的开源文化越来越浓郁,包括阿里、华为、腾讯在内的技术领导企业也树立了积极参与开源项目的示范,中国社区的贡献度变得更多。以制造和电子政务领域广泛使用开源软件为例,这一趋势正在对社区的开发方向施加影响,推动着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可以说,代码贡献提高了技术影响力,用户案例提高了市场影响力,用户反馈和经验会提高了对开源项目的影响力,而三者叠加之后的效果才是中国社区对于开源的真正贡献。就像Jonathan Bryce所说的,“开源的精髓和其美妙之处就是在于它属于所有人”。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

2019年云计算市场趋势特点  

5G推动边缘计算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 CDN市场将高增长 

看不见的黑洞 看得见的数据

评论区

表情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