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云计算“豪门”落子郑州智慧岛,对河南有啥利好?
继中科院郑州分所、科创板种子选手星环科技郑州子公司后,智慧岛又迎来了一位云计算产业“豪门子弟”。
3月29日上午,紫光数字河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数字)入驻仪式在郑东新区智慧岛创意岛大厦举行。该公司由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云)与河南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产投)合资成立,一个是紫光集团麾下战略强兵,一个是河南信息产业投资主力,二者之结合让众人对数字河南的未来更加充满遐想。
龙头企业纷纷入驻,智慧岛正建设政策洼地
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写中国数字经济的历史,河南正走在紧抓机遇的前列。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何雄在致辞中指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郑东新区智慧岛正是河南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目前已有华为、甲骨文、浪潮、海康威视、南威软件等众多大数据龙头企业入驻。截至去年年底,全岛入驻大数据企业已超150家,涵盖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安防、征信等各大板块,智慧产业格局加速成型。
对于智慧岛当前发展成果,何雄表示了肯定:“智慧岛正在加快建设成为数字经济的政策洼地,服务的高地,创新的宝地和创业的福地。”
对于此次紫光数字河南的入驻,何雄说:“智慧岛是河南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及先导区,紫光数字河南落地智慧岛,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未来希望紫光数字河南可以助力推进智慧岛、郑东新区以及郑州大都市区智慧化建设,并以此带动河南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共同促进郑州智慧产业发展。”
两大公司合资联手,早有成熟运维模式
在数字化领域看到紫光二字,就已是一块无声的金字招牌。
紫光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手机核心芯片设计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了1/4,也是中国最大物联网芯片设计和提供者,为全国1/4的二代身份证和3/4的社保卡、居民健康卡提供芯片。
除了将公司战略聚焦于IT服务领域,紫光集团也持续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的行业应用领域全面深入,并成为集现代信息系统研发、建设、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提供商。
本次合作的另一主角信产投由河南投资集团于2018年2月注资10亿元组建。作为河南省信息产业投资和运营主体,承接省内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立足政务服务、产业引领、资源整合等定位,围绕“政、企、社、投、园”五大业务,整体推动河南建设网络经济强省。
目前,河南信产投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智慧岛为起点,助推河南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信产投已对外投资设立14家子公司,均与大数据密切相关。其中,2018年12月初,信产投与河南中原云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漯河市政府共同成立漯河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开启了大数据产业推广的新模式。今年1月初,信产投又与焦作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焦作市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瞄准智慧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
关于此次与紫光云合作设立子公司,河南投资集团财务总监闫万鹏表示:“信产投作为河南省信息产业投资和运营主体,一直致力于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生态建设。并对紫光数字河南的发展表示期待,未来也希望能够与紫光集团不断加强与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河南省信息化项目建设。”
百亿美元市场机遇,共推河南工业大数据云平台研发
2018年,云计算进入下半场,公有云市场成为群雄逐鹿的新目标。
据预测,2021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收入预计达到1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3%;同时,互联网用户虽然是公有云的最大消费群体,但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制造业、金融、行业ISV、政府等企业级用户成为公有云增长新的驱动力。发展数字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正推动信息化进一步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云计算将成为基础设施,公共云市场将全面爆发。
2018年3月30日,紫光集团发布“紫光云战略”,宣布投资120亿元进军公有云市场,到7月10日,紫光云官网正式上线,宣布商用。12月27日,紫光云将总部落户天津,并启动了新城市运营联盟2019年合伙人计划。
据了解,此次紫光数字进驻郑州,将借助紫光云在品牌、技术、运营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将工业云等紫光云“百城百业”应用在河南省落地。未来,紫光数字将参与公有云、城市云、行业云、大数据等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推动河南省工业大数据云平台的研发和部署。
河南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窗口机遇已无需赘言,本次紫光云与河南省信息产业投资主力的结合,更可以看出河南推动大数据产业腾飞的“野心”,而紫光数字的加入,或将为愈加丰富的信息产业生态再添生机。
相关阅读:
云计算如何让企业业务更加安全?
用云计算建设数字政府,浙江政务云、云上贵州成果显著
2019年云计算往哪儿走:人工智能走出“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