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各怀心事的玩家

边缘计算:各怀心事的玩家

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9-05-26 08:32:30    编辑:管理员    浏览:535

1558799488579900.jpg

传统云计算厂商

边缘计算是传统云计算的延伸和补充,那么对于边缘计算最关注的自然是云计算中心和提供IaaS服务的企业,国外的代表是云计算三巨头:微软、AWS、Google,国内则是BAT等互联网公司。

对于这类企业来说,边缘计算是从云计算中心层层向外推出去的,成长路径是自顶向下,由内而外。基于自身强大的IaaS和PaaS,云计算企业采用分布式技术将算力和存储向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而控制中心仍牢牢地掌握在中央节点里。

在国内,这种模式非常符合某些客户的胃口,因为这些客户:

1. 对云计算等新技术有憧憬,或者说被忽悠;

2. 对中心化模式的云计算有顾虑,典型的表现是不愿意放弃控制权,质疑互联网企业在安全方面的能力等;

3. 自身技术能力不足,对数字化理解有限,认识不到将对业务产生的冲击。

因此,这些客户往往愿意认可相对保守的技术方案,希望通过小范围小规模的改造起步,有了经验和成效之后再考虑全面推进。

这些客户也是国内这些云计算厂商非常合适的目标。如今以个人为主体的消费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规模,人口红利带来的流量增长几近耗尽,而互联网公司需要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成长空间,最好的商业故事就是打开一个新的市场空间,让世人看到这个空间里客户规模化增长的状态,来证明自己新的成长性。

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愿意投入巨大资源来证明,我们有新的客户成长案例,有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因为这样完全能够得到更高的回报。

带着消费互联网时代建立起的数字化光环,找到期待数字化变革的行业客户,用边缘计算的理念说服他们进行探索,拿客户实例证明这是云计算发展的新空间。这是云计算公司力推边缘计算的商业逻辑。

在具体技术方面,互联网企业将面临着与行业客户具体需求之间的博弈,换句话说就是双方对系统控制权的争夺。自顶向下的技术规划和自底向上的业务设计会有冲突,用新技术设定的新流程和传统模式下的老规则会有冲突,做几个点的技术突破相对容易,但要真正实现行业客户的全面数字化,互联网企业突破新市场,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关键。

传统电信运营商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在与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其中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先天的劣势,对此行业内外都做过不少反思和总结。在分析运营商处于劣势的原因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网企业都是集中运作模式,一点上线全网推广,灵活且效率高;而属地化为主的运营商要开一个业务,需要层层传递,效率低、执行力差。

电信运营商以属地为主体,这是有历史渊源的,也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而边缘计算的提出,让一些运营商人看到了希望:能不能将运营商在属地的存量和资源转化为先发优势,借助边缘计算的发展,让属地资源提供的业务从传统的"连接"拓展到"计算"和"存储",一举扭转运营商在行业数字化市场竞争中被动的局面。

所以,国内的电信运营商重整旗鼓,整合各方资源,主要包括:

1. 属地化布局的技术、营销和服务队伍;

2. 遍布全国且分级(全国、省、地、县)设置的机房和人员;

3. 通信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这些资源的积累和沉淀非一日之功,如果能与新技术、新平台、新业务进行有效整合,可以组成一支强大的力量。

边缘计算涉及的新技术较多,运营也不成熟,全靠属地去摸索,投入效率低周期长,肯定不行。与互联网公司的套路不同,电信运营商发展边缘计算比较适宜的方式是"顶层设计,四面开花"。就是说在总部层级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在各地进行有组织的试点,对于关键技术和问题组织全网优质资源集中攻关,然后是经验总结和大面积推广。这是电信运营商非常擅长的一组动作,发挥"两个积极性",操作起来驾轻就熟。

从客户视角看,电信运营商是代表着安全、稳定、可靠的“国家队”,更容易得到传统行业和企业的信任。尤其电信运营商已经有与企业客户的触点,把企业通信、基础网络、个人/集团业务整合起来,和边缘计算业务打包,会产生相当强大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与运营商合作能得到什么实惠,一算账就明明白白了。

相对于其他玩家,电信运营商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基础布局,在边缘计算的竞争中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这场竞争才刚刚开始,通信行业的保守、多层级之间协作不畅、企业管理机制僵化等,都会严重影响前进的速度,这也是众多人士不看好电信运营商的原因。

这也许是电信运营商的最后一战。如果在这场竞争中失利,恐怕运营商就只能作为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将能力开放给边缘计算的赢家,吃着老本收辛苦费,看着别人挣大钱。

CDN厂商

CDN的技术原理已经完全透明了。CDN厂商依托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务器,通过中心平台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调度等功能模块,使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说CDN就是边缘计算的一种体现方式,想想也蛮有道理的。

所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CDN厂商将业务范围拓展到边缘计算领域,技术门槛是最低的。无论是内容的存储还是转发,无论是负载均衡还是资源调度的算法,技术理念非常一致,说不定绝大多数代码拿过来都能用呢。难怪说到边缘计算的兴起,网宿的股票一连数个涨停。

但实际分析下来,CDN厂商做边缘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CDN成长初期是依托电信运营商的资源,到中后期才自建网络和基础设施,总体来说还是以轻资产运营为主。如今边缘计算刚刚兴起,云计算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就已经把CDN厂商当主要竞争对手了,向其开放资源的意愿和可能性下降。单靠自己的力量,哪怕资本有一定程度的助力,CDN厂商能和财大气粗的运营商和IaaS供应商掰手腕么?

其次,虽说原理类似,但从技术角度看,边缘计算中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分布算法未必那么容易由内容分发来改写,因为相对于视频的传输和软件的下载,行业客户对数据的调用和管理更复杂,也更加个性化,所以在模型和调度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更何况近年来云计算和运营商都尝试开展CDN业务,所以CDN厂商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还有,就是客户的选择。

CDN厂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配合上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峰期,而边缘计算的客户并不是CDN厂商的传统客户群,所以在商业拓展方面处于劣势。

个人判断,CDN厂商在边缘计算刚刚兴起的时候,可能在竞争中凭借技术优势抢先半个身位;但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尤其等到5G规模化之后(下一篇主要谈边缘计算和5G的关系),未必能成为最终的赢家,所以在适当的时点,找到一个金主把自己的技术、业务、客户组合在一起,卖个好价钱,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芯片/设备制造商

前面说的几个玩家多是以软件为核心的,或者是运营能力比较强的;而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边缘计算对于芯片/设备制造商为代表的硬件厂商来说,也是个非常不错的机会。关于边缘计算里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我会在这个系列的第四篇里详细分析,这里只是先简单说说硬件厂商的思维逻辑。

虽说近些年来,软件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未来会越来越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但从产业实际情况来看,尤其中国的传统企业,还是觉得一排排的硬件比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靠谱、值钱。

都是硬件厂商,但是在边缘计算这场大戏中,各家玩游戏的姿势并不一样。

有的企业在看好边缘计算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行业风险,因此立足于为边缘计算做通用型硬件。多少年来,不管信息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这些角色是不是赚钱,硬件基础设施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生产厂商成了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他们选择继续在金矿门口卖矿泉水和牛仔裤。

这类硬件企业主要考虑适应边缘计算的整体发展,研制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推动自身的研发方向成为国际标准和产业共识,让自己的产品和更多的合作伙伴适配,产业蛋糕做大了,自然可以赚个盆满钵溢。

还有的企业,看到如今硬件产品的竞争也很激烈,尤其是基于通用性国际标准的硬件设备,价格战打得一塌糊涂。要想走出竞价这种低端竞争的泥潭,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利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来体现竞争性,再通过硬件的方式进行销售,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方式在商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类硬件企业主要考虑针对边缘计算的具体场景,研制出更具专业特性的产品,比如融合了AI算法的智能硬件,集成了图像识别和视频压缩的摄像头,存储通信能力一体化的物联网模组等。一旦某类产品需要进行规模化部署,就需要大量的专用硬件,前期的投入就演变为竞争的门槛,获得超高的回报。

无论是做通用硬件还是选择一个方向做专用硬件,成功之后都会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与此同时也都面临着产业风险。风险不仅是产品研发不成功,或者产品做得不经济,更多的风险源于自身难以掌控的产业发展节奏,是典型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019年伊始,产业的各个玩家都看到了边缘计算的机会点,都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发力的方向,都有很难克服的困难,甚至难以逾越的鸿沟,都明白小算盘打得再好也可能会事与愿违。

但在如今这个充满焦虑的年代,产业能看到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各方也都纷纷在尝试,也许最终的赢家不是我,但是经历过程收获经验,又何必太在意结果呢。

评论区

表情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