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安全已成揪心之问
中国IDC圈1月4日报道:岁末年初,国内多家网站接连身陷“信息泄露门”,再次引发社会公众的强烈担忧。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确有蔓延之势,面对此种乱象,如何在制度层面加以防范和打击已经迫在眉睫。
购房之后装修骚扰电话不断、购车之后保险公司随之提供“贴心”服务、生完孩子之后立马被各种母婴服务机构盯上……现实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烦心事已经司空见惯,多数民众都感受过“被泄露”的困扰。
信息泄露,对个人来说不仅可能面临着骚扰缠身,更给诈骗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当“谁来保护我的信息安全”成为公众的揪心之问,一些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公权机构难辞其咎,长此以往,必将伤害到全社会的诚信氛围和公众“安全感”指数。鉴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高发及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对当前的个人信息泄露频发问题不能仅仅依赖技术渠道解决,更不能以“未造成重大影响”的理由等闲视之,而应纳入社会管理规范和法律监管范畴,从制度层面探索解决之道。
制度建设滞后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的《刑法》、《居民身份证法》等都对泄露个人信息行为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但并没有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对房地产、网络以及各种调查公司等“非公权力”单位和一些不法商人的个人行为难以起到约束作用。此外,个人信息泄露由于个人取证非常困难,维权成本偏高,导致大多数被侵权人只好忍气吞声;一些违法违规的侵权案件查处不力,制裁不到位,没有起到真正的惩戒示范作用。
此次互联网大面积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仍在调查、评估过程中,我们在等待真相和结果的同时,也期待在制度约束、行业自律和公民自保的努力下,个人信息安全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