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企业上云“尴尬症”

2019-05-24 10:28:41  浏览:609  作者:IDC圈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最经典的台词。

云计算,不管企业是追逐它还是抗拒它,它都注定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避不开的一步。“云计算,一切为了业务。”深信服科技CEO何朝曦的这句话铿锵有力。

赛迪顾问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797亿元,其中云计算基础设施这一部分所占比例高达60.2%。云计算除了在互联网行业发展比较成熟以外,电信、政府、金融等行业也处于爆发期,而制造、能源、医疗等行业紧随其后。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企业上云的大潮中,出现了“为上云而上云”或“被逼上云”的尴尬情况。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上述情况,顺利上云呢?

让云成为关键基础设施

企业云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业务的成功。这是企业上云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据第三方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企业60%的投资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上,而对于应用系统、运维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这是企业在上云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修正和弥补的。

现在大多数的数据中心仍旧采用传统的三层架构,而企业在上云的过程中,必须对现有的数据中心架构“动大手术”。“未来,企业私有云架构会逐步转向超融合。”何朝曦相信,“用户需要的是一个融合的、智能的、安全的和极简的云。这也是深信服努力的方向。只有融合的云才能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这里需要对“极简的云”多做一下解释。所谓极简,包含三层含义,即“架构极简”,也就是以超融合架构为基础,实现部署和管理的简化,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运维极简”和“使用极简”。极简的云才是云的本质和优势,也只有极简的云才能降低企业上云的门槛,让所有用户受益。

经过十年的发展和实践,人们终于知道云计算是靠谱的。从现在开始的接下来的十年,我们要用云计算取代传统IT架构,让云成为关键基础设施。那么再下一个十年呢?云计算可能也会变成“传统架构”。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说明了企业上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进入云计算的“下半场”,传统企业成了上云的主力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何宝宏概括了企业级云计算的几个特征:

第一,  省钱并不是企业上云的关键点,企业用户其实更关注系统可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

第二,  技术并不是上云的热点,服务才是重点;

第三,  与其说公有云是焦点,不如说企业更注重云生态圈的建立。

《2017可信云观察》显示,由于政策到位、技术逐渐成熟、需求得到释放,在中国,以下四大云计算领域将率先迎来爆发:政务云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金融云初入轨道,人工智能(AI)云正在兴起,工业云正处于酝酿期。

为了满足企业云化的多样化需求,深信服早就开始布局并研发,现拥有四大云计算产品线——企业级云、分支云、桌面云和公有云。企业级云主要是指企业私有云,其基础框架采用了超融合,将计算、存储、网络等IT资源全部虚拟化,并将安全功能嵌入其中。目前,深信服的超融合已经迭代到第三代,最低从2个节点起配,可随应用需求轻松扩展,助力企业用户“一键上云”,完成无缝迁移。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对此深有感触,在其将应用逐一迁移到深信服超融合构建的企业级云平台上时,几乎没有改动任何应用代码,也基本没有借助外部的技术力量,仅靠自己的技术人员就顺利完成了迁移。

深信服针对其超融合构建的企业级云平台,对市场主流的数据库、ERP软件等进行了优化,方便应用的平滑迁移。这也是深信服实现IT资源服务化目标的重要一步。目前,深信服的企业级云用户已经超过了1000家,覆盖政府、金融、教育等行业,以及大中型企业用户。基于超融合构建的企业级云已经成了企业上云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近日举行的2017深信服创新技术论坛上,深信服创新性地引入了“小课堂”,针对企业级安全、企业级云计算,以及金融、政府、运营商、教育和企业无线五大行业应用场景,进行现场教学,而教学所用的系统就是深信服在现场搭建的桌面云,总共部署了336个点。其中一堂课的主题是“关键应用上云怎么玩?”,吸引了很多用户参与。

一步上云

当前,企业上云其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有许多互联网企业上云的成功案例,但它们的经验只能做为参考,并不能完全照搬,毕竟企业用户的需求与互联网客户有比较大的差异。

从2015年开始构思新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到2016年项目实施,直至2017年初完成以超融合为基础的云平台建设项目终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是国内较早接触企业云超融合的用户。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结出的经验是:企业上云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云的应用场景,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等,然后再看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那样针对性会更强,才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考虑进来,准备好预案。

与许多传统企业一样,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前的IT构建模式也是“烟囱式”的,即为每一个交易或应用单独构建一套IT系统,从而导致了数据不能共享,交易受到影响。2015年是一个转折点,上海联合产权交易下决心将原有IT系统推倒重建,而且要一步从原有架构跨越到云。同时,为了配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事业改制,交易所的IT部门计划实现公司化运作,这对交易所IT基础设施的变革也是一个契机。

“我曾经设想过最坏的结果,就是新的数据中心建成后,原来的所有应用都不能顺利迁移上云。但是实际结果出乎我的意料,除了等待更好迁移时间点的交易系统以外,其他所有应用都已平滑地迁移到了新的云平台上。”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络信息部总经理刘晓军解释说,“我们的情况比较特殊,正好要建新的数据中心,而且历史包袱小,所以才敢一步上云。如果企业有比较重的历史包袱,在转云的过程中还是要循序渐进,持续迭代,走得更稳妥一点。”

上海联交所数据中心拓扑图

在云解决方案的选择上,虽然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最终选择了超融合构建的企业级云,不过它并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追时髦,而是真正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举例来说,现在非常流行的超融合一体机,可以大大简化方案的部署、应用和运维。虽然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也追求简单、易用,但是考虑到IT系统整体投资情况、自身技术人员的能力养成,以及不希望被厂商绑定,所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根据自己的业务定位和长远规划,放弃了超融合一体机,而采用了深信服的企业级云超融合软件,搭配标准的x86服务器。从实际效果看,达到了当初的预期。

行业云的探索

作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领头羊之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利用此次IT基础架构变革之机,也在行业云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比如在金融行业,像兴业数金这样的创新性企业,除了为银行自身的业务提供支持以外,也对本行业内的中小金融机构输出技术和服务。行业云正在中国大地上快速兴起。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作法是:对内,先逐步将其下属的各交易服务平台都迁移到云上来;对外,通过引进产权行业SaaS软件供应商等,为行业内的其他交易所,或者政府部门、集团型大客户等提供云服务。

据估算,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远期规划的云基础设施中,只有30%-40%用于满足自己的业务需求,其他都可以根据需要开放出来,如果论规模,可望容纳全国的产权交易。

基于交权交易行业的特殊性,各产权交易所基本按地域划分,同行之间更多是合作,而非竞争。通过资本或信息系统的方式,而非行政手段,有可能形成区域性的交易中心市场,实现集聚和规模效应,这是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产权交易所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产权交易领域行业云的最先探索者。上海联合交权交易所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按照计划,上海联合交权交易所最核心的交易系统将于今年9月迁到云上。之后,上海联合交权交易所将着手建立同城双活数据中心,然后向两地三中心演进,以后就是视应用所需再进行扩容。你可能想象不到,刘晓军负责的网络信息部有8个人,其中只有“半个人”负责机房的运维,这也是云计算带来的好处之一吧,大大减轻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

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安全、稳定都是第一位的,上云也不例外。“性能有时候是第二位的。”刘晓军说得很坦白,“云计算的特性之一就是弹性扩容,如果性能不够,可以用更多设备进行堆叠,但是安全不是只靠钱可以买来的。小到一个产品的设计,大到一个云计算系统的建设,必须从一开始就将安全因素考虑进去。超融合、多副本机制等本身就是对安全的一种有效保障。”

刚开始接触深信服的企业级云超融合解决方案时,刘晓军也曾感到疑惑,为什么做安全的深信服“跨界”做起了云计算?在对深信服的企业级云超融合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了解后,刘晓军认为,深信服的做法是对的,它将安全的特性、能力都植入了其企业级云超融合解决方案,这让用户感到放心。

关键是自己

其实,企业上云的途径有很多种,并没有一定之规。企业可以借鉴成功者的经验,但最终一定要对自己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上云这件事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从传统IT架构一步上云,看似冒着巨大风险,但实际上因为它对自己的需求心中有数,而且在上云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策略、方案选型,以及遇到问题后的应急预案等,再加上一个像深信服这样志同道合又具备相当技术能力的合作伙伴,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上云之旅有了一个漂亮的开端。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其他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