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冰火两重天?

2019-05-24 10:28:41  浏览:616  作者:IDC圈

我想问问云计算圈里儿的人,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OpenStack在中国的发展有点“冰火两重天”?

先看火热的一面,相当一部分中国云计算解决方案厂商,它们的云平台就是构建在OpenStack之上,这些厂商中既有成名已久的IT大厂,也包括数量众多的创业企业。数一数OpenStack基金会的白金和金牌会员,来自中国的厂商和用户几乎占了“小半边天”。CCW Research于2018年10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OpenStack堪称私有云事实上的标准;排名前20的私有云厂商中,13家采用了OpenStack。另外,中国还是OpenStack的第二大贡献国,中国的开源开发者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包括中国移动、中国银联、中国铁路、国家电网等在内许多行业头部客户也都是OpenStack的用户。

OpenStack,冰火两重天?

再听听另一种声音。OpenStack已经过了被关注的顶峰,OpenStack的热潮在慢慢消退,人们在选择云基础架构时变得更理性和谨慎,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时髦。OpenStack集群在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性能和管理的瓶颈。有一些曾经基于OpenStack开发云平台的厂商,宣布放弃OpenStack,转而自行开发云平台,或者选择OpenStack和自研并举。

每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炒作的高峰,再到最终落地实现普及应用,都会经历发展的波峰波谷,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用户对一项新技术,从最初的模糊认知到理性的选择,也会经历一个过程。事实上,OpenStack基金会和社区仍在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拥趸。尤其是在私有云领域,OpenStack仍是中流砥柱,也是最大众化的选择。个别厂商和用户的质疑甚至另起炉灶,从积极的方面看,表明用户不会盲从,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产品和方案的选型。这是厂商和用户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沟通很重要

事实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地域、语言、开源文化、技术认知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中国的开源开发者、厂商和用户与全球社区在沟通上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地上传下达。这也是OpenStack基金会专门在中国设立OpenStack中国社区经理这一职位的主要原因。2018年9月刚刚加入OpenStack基金会的李昊阳承担起了这份重任。今年3月底,在OpenStack开源架构峰会(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美国丹佛站召开前夕,OpenStack基金会执行董事暨创始人Jonathan Bryce专程访问中国,与中国记者“拉家常”,介绍OpenStack最新进展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更加细致和有成效的沟通,在中国更好地推广OpenStack。中国在云计算的应用方面正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OpenStack基金会一定不会错过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开源社区。只不过中国在整体参与度与成熟度上和国外一些国家还有差别。开源社区的软件开发与贡献,和为自己的企业开发软件,最大的本质上的差别就是决策权。给开源社区做贡献,开发人员可以自己做主,而如果为公司写代码,则由公司进行决策。”Jonathan Bryce举例说,“假如你有了一个关于软件开发的想法,可以在社区里提出建议,很多人会提供反馈意见,你在对软件进行更改后可以再重新发布。在中国,由于时差、语言障碍等问题,这种开发会更难一些。为了更好地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基金会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些专门针对开源社区参与开发的培训活动,目的是让开发者们能够更高效地参与开源社区的工作。”

OpenStack,冰火两重天?

李昊阳补充说:“我们计划在中国举办更多活动,主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尽量鼓励中国的开发者都来参加,而无法去现场的开发者可以登录网站观看在线直播,在线直播的内容也会被制作成视频放到网站上,有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反馈。”

通过设立中国社区经理这一职位,OpenStack基金会希望在中国架设一座桥梁,方便中国社区和全球社区以高效透明的方式进行沟通。中国的开发者不只是向社区贡献软件代码,还可以把更多用户案例、白皮书、技术指导书等资源反馈到社区,用户的需求、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的总结等都是对社区的贡献。李昊阳希望把沟通的桥梁搭建好,提升中国开发者的代码贡献、技术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社区更有序地发展和壮大。

不协作,毋宁死

Jonathan Bryce并不认为OpenStack的热度已过。2018年,OpenStack的代码修改次数达到7万次,而全球达到这一量级修改规模的只有三个项目。OpenStack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用户规模也越来越大。2018年,OpenStack商业市场规模超过了60亿美元。这些数据证明,

OpenStack依然是十分热门的。

Openstack基金会目前有两个顶级项目——OpenStack和Kata Containers,以及三个试点项目,包括Starling X、Airship和Zuul。OpenStack基金会通过托管开源项目和社区实践(包括数据中心云、边缘计算、NFV、CI/CD及容器基础设施等项目),支持来自全球187个国家的10万余名社区参与者开发和应用开源基础设施。2019年,OpenStack峰会为了扩展服务领域,将大会重新命名为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旨在充分展现当前用于自动化现代基础设施的开源工具的大量涌现以及所面临的集成挑战。引领开源和云基础架构技术的发展,同时直面各种挑战,OpenStack就是在不断的突破中实现了快速成长。

“IT行业有这样一种通病,就是容易出现一种短时间的狂热。人们会热议一个技术话题,但这项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其所带来的价值,往往与它的热议程度并不匹配。”Jonathan Bryce一针见血地指出,“OpenStack市场规模巨大,存在诸多竞争,一些公司来了又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OpenStack市场不太可能同时容纳数百家企业,一定会有某种形式的洗牌,最后留下的一定是实力最强劲的一些核心公司,他们会向市场交付非常有价值的产品。”

谈到选择开源的道路还是闭源的道路,Jonathan Bryce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走开放这条路是更好的选择。“回顾云计算软件行业的发展,无数的事实都印证了开放才是更好的选择。”Jonathan Bryce指出,“在商业领域,任何一项技术都不会成为企业的长久优势。不管你之前开发了多么了不起的技术,后面都会有追随者、模仿者甚至超越者,用户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会接触到类似的甚至更好的技术。因此,从长远来看,开放是更好的选择。自研云或许短期内会带来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敌不过开放。‘不协作,毋宁死’,只有协作才能求生存。”

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工作负载说了算

混合云和多云是未来,这种声音越来越强大。OpenStack还会紧守私有云的领地吗?

Jonathan Bryce回应说:“谈到OpenStack的部署,体量最大、数量最多的还是私有云领域。在公有云方面,OpenStack也为全球70多个公有云服务商提供支持。现在的趋势十分明显,混合云和多云是用户的选择。当前,几乎所有的OpenStack用户都在使用混合云。用户到底使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比如工作负载、使用特性等。”

有一个事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如果某一项工作负载需要长期运行,使用私有云要比使用公有云便宜得多。很多公司都采用这样的做法:当需要部署新的应用或者需要获得额外的容量时,他们选择公有云;当需要运行一套相对稳定的应用时,他们会选择私有云。“对于OpenStack的用户来说,他们针对特定的工作负载使用私有云的时候,其成本比使用公有云便宜70%;与此同时,公有云又可以为OpenStack的用户提供更快的运行速度和灵敏度。所以,绝大多数的OpenStack用户会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Jonathan Bryce如是说。

Jonathan Bryce表示,应用规模并不是OpenStack的一个瓶颈。事实上,许多部署了OpenStack的用户,最多的拥有数十万台服务器、上百万个CPU核心。那些拥有成千上万个节点的用户,他们的OpenStack集群都在正常运行。“有些用户遇到了瓶颈,可能是使用方法不正确或者不到位。我曾经听说,因为软件的迭代速度非常快,而用户一直使用老版本的OpenStack,有时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与规模大小无关。”Jonathan Bryce表示。

就在前不久,OpenStack Stein正式公布,这是开源云基础设施软件的第19个版本。OpenStack Stein有三个主要亮点:容器功能的强化,用于支持5G、边缘计算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用例的网络升级功能,以及资源管理和追踪性能的增强。OpenStack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鲜花与掌声,争论甚至是质疑,其实都是OpenStack健康成长的因素。

相关阅读:

云计算与民生:华云数据助力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否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MSP未来可期,Bespin Global小荷已露尖尖角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其他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