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Oracle的“准遗产”,华为云的云数据库靠谱吗?
2008年,当阿里提出去IOE化时,很多人还觉得是痴人说梦。
10年后的2018年,不但去IOE化在许多行业基本完成,连Oracle这个数据库行业的老大哥也开始露出衰败迹象:云计算转型不利,增长不再继续,全球裁员。在中国更是遭遇BAT、华为等云计算大佬的强力狙击,大刀阔斧裁掉数百人。
创始人不让中国培养更多工程师的民族主义论调是苍白无力的,云计算巨头们纷纷上线的“云数据库”直怼Oracle(例如阿里的PolarDB),终结其快速增长的可能,扼杀了Oracle的新客户市场空间。
这一过程还在继续。
5月15日,华为云发布其“云数据库”新产品,号称人工智能原生(AI-Native)的数据库GaussDB(DB是DataBase的缩写,下同),以及分布式存储产品FusionStorage 8.0。
华为云此举是耐人寻味的,不少人解读这是在“接棒”Oracle,但作为云计算的后进者,华为云借数据库和存储服务的企业服务属性弯道超车的意图也很明显。
只是,这个过程显然不会一帆风顺。
“数据库上云”VS“云数据库”,云计算在企业服务的边缘“疯狂试探”
对技术小白或普通人来说,在讨论华为云的动作之前,可能需要厘清几个简单概念,也更能明白各大云计算平台搞自己的数据库意味着什么。
信息时代的数据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围绕数据的“服务体系”由三大内容组成:硬件(类比图书馆及它的检索系统)、数据库(规定数据如何保存,方便查询、写入等操作,类比图书馆里摆放书籍的方式)以及存储设备(类比书架和房间)。
所谓去IOE,就是在这三个层面对应减少对IBM、Oracle、EMC的依赖,这样企业的数据系统就能避免受制于人。
在过去,Oracle数据库的部署是在企业本地完成(买服务器、买Oracle的软件和服务装到上边)。与Oracle对应的,还有MySQL等产品,前者是封闭体系,Oracle卖软件、搞服务给你包圆了,后者开源但需要企业雇佣工程师搭设和维护。
事实上,虽说Oracle是被云计算所威胁开始转型,但无论Oracle和MySQL都与云计算没有根本矛盾。
在“上云”逻辑下,Oracle、MySQL也是能部署到云端的,这种模式即“数据库上云”,也是Oracle这些年所谓云转型的主要动作。
“数据库上云”到目前仍然是很多云计算平台的生意来源之一,例如腾讯推出TStack解决方案,专门让企业的本地Oracle云化(当然,这得获得Oracle的授权),此外,还有专门的MySQL上云解决方案。
但是,“云数据库”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云计算大佬们在原生的云平台上,自己做出一整套的数据库系统,不用“上云”直接就有数据库产品可以供企业使用,Oracle、MySQL可以被完全抛弃(当然,还得看数据库系统本身的可用性、性价比等决定),只要上云就一站式解决问题。
在华为云自己搞出GaussDB之前,阿里云已经有三大数据库产品上线,分别是来自蚂蚁金服团队搞的Oceanbase,阿里集团数据库团队搞的x-DB,以及阿里云团队自己搞的PolarDB。
三大产品某种程度上在阿里云这个相同的平台上进行着赛马,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抢了Oracle的饭碗,尤其是新晋数据库需求市场。
回过头来看,从“数据库上云”到“云数据库”,云计算不仅仅是要吞下Oracle的大生意,还改变了云计算的服务属性:从计算与能力的服务,增添了企业级服务的色彩。
毕竟,数据库这件事本身就是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云计算不再只是服务企业的独立第三方。
如果这个口子打开,那么云计算的“边界”实际上一下子扩大了很多 ,这也是阿里云频出豪言壮语,华为云历时5年也要搞出数据库的重要之一。
华为云为什么选择这时候上线云数据库?
华为这几年的发展狂奔突袭,在ToB的通信市场以及ToC的消费电子市场都一路凯歌,几乎到了全盛时代。
原本华为云还算做得不错,偶尔能在国内云计算排名榜单中露脸,但在兄弟业务的映衬下,其行业地位似乎就不那么够意思。
华为云迫切需要一个突破的机会,它看到了信息化时代多数企业都离不开的数据库业务,其市场空间(看看Oracle的庞大规模就知道了)与云转型的机遇,华为云没有资格错失。
现在,几个机遇“凑巧”撞到了一起,机会似乎来了。
1、“云数据库”天然同时具备低成本+轻松运营两大优势
iOS的封闭让苹果大发横财,各种抽水如同成立了“苹果政府”到处收税。
Oracle也是如此。
封闭的系统让Oracle上马后,只能由Oracle服务人员进行各种维护,这其中的打包服务、各种高昂的收费让企业压力颇大,但一揽子服务、啥事都不管的作风也让人恋恋不舍,谁想要麻烦一大堆呢。
对应的MySQL产品,开源免费,但成本同样不容小觑,自家需要招聘大量工程师进行开发、部署和维护,出了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偶尔还有付费的高阶代码服务(如同免费游戏花钱买道具),到头来既不省心也不便宜。
现在,云计算搞出“云数据库”,在规模优势下,成本高不到哪去,与云的无缝结合又免去了大量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麻烦,云计算自家做的产品,解决起问题来显然更得心应手。像OceanBase就宣称提供高性能、可扩展、持续可用的数据库服务,还提供金融级可靠性保障。
云端集成的方式还能为数据库提供更多传统数据不太可能具备的便利,例如,华为云方面宣称,在其合作伙伴招商银行的应用实践中,GaussDB管理数据容量提升10倍,某些故障的恢复速度提升30倍。此外,在部署方式上,GaussDB不仅支持本地部署,还支持私有云、公有云等多种场景。
2、AI给出了错位竞争的机会
AI浪潮下,无人不AI、无处不AI、无时不AI。
华为云作为后进者,在阿里云等横向竞争对手已经搞出好几个数据库的情况下(事实上,腾讯云先期也有TencentDB等自研产品),后来居上的唯一方式只能是错位竞争。
AI这时候被华为云选上并不意外。
在发布会上,华为云声称GaussDB是业界首个AI-Native数据库,数据库内核原生包含AI,一出生就更智能,例如可以实现诸如自运维、自管理、自调优、故障自诊断和自愈等数据库管理职能,且在交易、分析和混合负载场景下,基于最优理论的自调优算法“调优性能比业界提升60%以上”。
这是一堆眼花缭乱的技术优势描述,翻译过来,我们只需要知道华为在说它的“云数据库”能自己搞定一些麻烦,企业的维护以及系统的运行更加轻松而有效率就可以了。
借AI的势头, 华为云事实上是在让“云数据库”本身相对传统数据库具备的“轻松运营”优势更进一步 ,以此吸引更多企业与开发者,实现与以量取胜的阿里云等玩家的错位竞争。
3、数据分离的大趋势让“云数据库”衍生更多额外需求
数据库与存储是一对天生的伴侣,在三兄弟之一的服务器硬件被云化后,这哥俩就抱得更紧了。
做“云数据库”,可以采用原有云计算的存储系统,如果数据库设计方式比较“奇特”(如华为把AI掺和进来),往往还需要配套进行存储系统设计。
所以,我们看到华为云一起搞了个FusionStorage 8.0,虽说在底层协议互通的基础上,“1套存储可实现4类存储能力”这类创新对用户运营十分友好,但毫无疑问,该存储系统与GaussDB的“登对”十分关键。
但是,为什么华为云大张旗鼓把存储这个相对重要程度不太高的产品也拿出来说?这一切可能要回到数据库发展的历程上去说。
事实上,信息时代的数据库所“存储”的数据量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大高于PC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使得原本数据库不堪重负。
由此,一个浪潮在行业兴起:“存储”与“使用”分离, 数据库在存储阶段做的事和调用、运营阶段做的事要尽可能隔离开,存只管存、用只管用。 分隔后,由于存储阶段的任务更加纯粹,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还承担许多前置的职责,再大量的数据也能够有效地被安放。
一方面,数据库存储方式需要改进以适用庞大而多样的数据需求,所以FusionStorage 8.0的创新价值凸显,另一方面,数据库“用”的阶段运营失去前置支撑,需要更高效的系统,否则从海一般的书架上取书将变得十分麻烦,还容易搞乱书架,这时候,AI的价值也同步体现出来。
可以说,华为云一个AI数据库系统、一个存储系统,都踩到了数据分离的行业趋势上。
云计算跨界企业服务,后进者还有几个硬骨头要啃
华为云找到机遇窗口,并讨巧地上马AI、ARM架构等技术创新,但正如前文所言,“云数据库”并非“数据库上云”,它沾染的企业服务属性,使得这个业务的开展比卖云计算产品或解决方案更为棘手。
对华为云而言,不论从客户还是同业竞争的角度,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要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弯道超车,还得啃下这些硬骨头:
1、同业竞争,PK“冷启动”速率
“云数据库”让企业客户在上云之外,还让云计算平台某种程度更深入到客户的运营管理、商业逻辑之中,这种合作在市场开拓上更“重”,凭借原有云计算客户转化的“冷启动”过程,在营销上还有很多故事可讲。
众所周知,阿里云与钉钉的搭售(同一客户有时候相互推销)已经是云计算行业公开的秘密。凭借钉钉的用户基础(注意:钉钉本身就是企业级服务产品),阿里云搭售数据库似乎也顺理成章。
对华为云而言,其劣势在没有这样的搭售便车,但优势在华为的ToB业务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企业级服务色彩,华为与阿里、腾讯不同,它在做云之前就已经深谙企业级服务如何拓展的方式方法,转嫁到“云数据库”业务拓展上有不少腾挪空间。
不过,不管是搭售还是基因移植,具体还得看真正落地情况。
2、存量客户拓展面临“高速公路换引擎”
996背后是数字化时代企业争分夺秒发展的一个印证。
“云数据库”博取增量用户的过程,在实现上并不复杂,直接上马即可。但大量Oracle、MySQL时代的存量用户(很明显,这部分市场十分重要,客户经过教育已经十分成熟),要转移到云数据库上将变得十分麻烦。
在企业高速发展、每天处理大量数据时,改变数据库系统并换到云端,如同在高速公路上更换汽车的引擎,车还不能停更不能翻。
要知道,在很多大型企业那里,对数据库的要求是4个9、5个9(约等于1年只能有5分钟无法使用,否则判定系统不合格),如此大费周章更换数据库,个中的麻烦可想而知。
好消息是,增量用户不存在这个问题,且在万物数据化的时代,这批全新用户的增长是很可观的,华为云等玩家至少能在这里先博得大批客户。
3、“云数据库”本身的可用性提升
请注意,当我们谈论“云数据库”相对传统数据库的优势时,都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事实上,作为“产品”,不管它在云端、生于云端或存在于本地端,产品本身是否好用仍然十分关键。
这就需要拆解整体而进入产品内部。
不可否认的是,Oracle耕耘几十年,其数据库的成熟度及其配套服务的完善已经到了一种高度,纯粹去比较产品,尽管华为云搞出了AI加持的一系列创新,但究竟其实际上手的可用性有多少,在实操层面用户除了“云数据库”的形式还能感受到多少比Oracle或者MySQL更优化的地方,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阿里云赛马出了三大产品,华为云5年研发、腾讯云少有人知的TencentDB……这些成果要赢得市场,在产品本身也必须实现对Oracle、MySQL的相对优势。
4、不被云计算“原生”的问题所连累
几个巨头级云计算平台都出现过宕机的问题,“云数据库”在根本上仍然是云计算的一部分,共享各种设施设备和系统,平台整体的宕机迁延“云数据库”的可能性不可否认。
对那些追求高可用性的企业客户来说,很多宕机是无法容忍的,它本身不是“云数据库”的锅,却将因此受害。
此外,数据库的特殊性决定它的安全级别也远远高于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等云端化,一旦出现安全风险,企业的核心秘密都可能泄露出去。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大型企业对“云数据库”的戒心远比小企业重,如何搞定对平台至关重要的大客户(生意+名声),是“云数据库”的重要课题。在“拉拢”更多大客户的过程中,华为云还必须对安全性、稳定性做出更强力的承诺。
总而言之,“云数据库”是Oracle出现衰败征兆之后可行的“接棒”方案,华为云踩到机遇的窗口,但服务属性的变化、行业先行者的竞争势能、市场/客户的发展现实等都让华为云的“弯道超车”面临不小的挑战。
相关阅读:
“科技+智慧”助力消防产业升级
思考云计算时需要平衡战术和战略